mile·米乐m6(中国·官网入口)

400-900-7321

0755-83130113

专业分享 Professional Sharing

客家建筑漫谈

客家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,土楼和围屋作为客家建筑文化的代表性符号,从中可窥视到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。

广义的客家遍长江以南乃至南洋海外。永嘉以后五胡乱华,中原百姓开始南迁,经安史之乱、靖康之难,愈发形成移民洪流。如今南方的七大方言即为南下汉人与当初夷、越、蛮、掸等土著融合后遗留下来的活化石,其中客家独成民系,彰显其语言文化、生活习俗之光华。目前大陆客家总人口在6,000万左右。

狭义的客家集中于闽西、粤北、赣南交界的十几个县市,生活在重重大山之中,以惊世骇俗的土楼、围屋闻名于世。

南靖民居

南靖县的土楼交通便捷,因此吸引了众多客,享有很高的知名度,当地政府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环状土楼线,以方便猎奇的客走马观花。

田螺坑

田螺坑土楼群由“四圆一方”五座建于不同年代的土楼组成,偶然的选址组合造就了大师般的规划手笔,建筑天际线在青山翠柏映衬下优美绝伦。

五座土楼均为三层高,单个体量相当于中学体育馆,巍峨而又憨厚,像是从黄土高坡移植而来,让人毫不怀疑客家先人的文化渊源。圆形土楼地面积在1,000到1,200平方米之间,每层26间,建筑面积在1,176到1,232平方米之间;椭圆形土楼地1,288平方米,每层32间,建筑面积2,210平方米;方形土楼地1,050平方米,每层26间,建筑面积1,393平方米。

五座土楼内均居住着十几户同姓人家,一层是厨房和餐厅,昏暗而局促,二三层是卧室或仓库。土楼外部看似夯土结构,内部却完全是排架式木结构,从二楼以上悬挑内走廊。院落空间完全内向,与遍大江南北的合院式住宅大同小异,只是内部的家族公共性更强、家庭私密性更弱,隔壁邻家几乎没有隐私。中庭一般打有水井,适合妇人们一起洗衣做饭,但是院里卫生条件较差。

走到山脚下回望,土楼群更显得参差错落,令人不得不感叹客家匠人们的鬼斧神工。

石桥村

前往石桥村的人稀少,但业内人士却知道这里是福建土楼的博物馆。方土楼、圆土楼、长方形楼、合院式住宅甚至吊脚楼等多种建筑形式,高高低低地沿溪边的山岗错落存,沿小路走来步移景异,最适合写生和摄影。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曾在此测绘,将成果出版,因此有条件拿着测绘图对照着从容欣赏。

村里的顺裕楼是南靖县最大的圆土楼,1927年动工,历时20年才建成。土楼共有两圈,外圈四层,直径74米,内圈两层但只建了局部,整座土楼总建筑面积4,000多平方米。楼内共有372个房间,据说最多时住过八九百人,现在还住着张氏家族的40户人家,250多口人。由于内圈只建了四分之一,顺裕楼显得很不完整,祠堂也比较简陋,完全与其硕大的规模不相称;院子里丛生杂草更显空旷,夕阳下这种真实而残缺的美仿佛山水画的留白,让人浮想联翩。

昭德楼是沿山坡叠落的两进院落式方形土楼,形制特别。围合式院落空间中国建筑师都耳熟能详,沿中轴线置礼仪功能也是惯例,但是运用到土楼再结合地形高差就显得匠心独运了。方形土楼丝毫没有弱化防御功能,一楼不对外开窗,墙体坚固封闭,与圆土楼的区别在于房间方整利于使用,而且根据上下左右的方位可以区分正房、厢房和倒座等房间级别的高低,符合宗法等级需求。顺应地形的限制,昭德楼入口选择在两进土楼的中间,由此便于进入上下两个内院,主次关明显。从中不难看到方土楼的优点:依据楼内家族的人口和经济实力,通过延伸院落来加建附楼,只要地形允许,可以无限制扩张,而圆土楼则很难扩容。

永安楼也是方土楼,建在溪边平地,尺度虽然不大,立面却耐人寻味。与别的土楼相比,永安楼更为封闭,一至三楼均不对外开窗,四楼的窗户就显得小巧珍贵,大面积的实墙留白为客家工匠提供了创作天地。土楼就地取材造型朴素,木雕砖雕等常见的南方民居装饰构件丝毫没有,唯一的装饰部位是土楼大门。出于安全考虑,土楼的大门相对于体量来说做得很狭小,所以装饰的手法是放大门框,门框内饰以泥塑彩绘,门头再写上堂皇的楼名,就成了一张简洁而又不失细部的立面了。

下阪村

下阪村的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(约1368年),为刘、罗、张、唐、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,故把整座圆土楼分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,每卦设一部楼梯,每个家族各居一卦。整座楼东倒西歪,屹立数百年而不倒,俗称东歪西斜楼。

裕昌楼为五层结构,每层有54间大小相等的房间,底层为厨房,院中建有单层圆形祖堂。土楼建成后不久,楼内跑马廊木柱便开始从左向右倾斜,最大倾斜度为15度,现在加了一些斜撑,多少是个心理安慰。为安全起见,四楼和五楼的部分区域已经拆除,禁止人涉足。据说建楼时主人得罪了建筑师傅,工匠们就故意将楼柱倾斜设计,即便如此,经过几个世纪的考验,夯土加穿斗木架的结构强度还是值得信赖的。

南靖县还有河坑村土楼群、璞山村和贵楼、坎下村怀远楼和云水谣古道等值得一看。虽说同属土楼,但每栋单体设计施工都有独到之处,不像现在的农民别墅,全村全乡甚至全县一个样,一路看去无聊乏味,没有了乡下的情趣。

永定土楼

永定县紧邻南靖县,隶属于龙岩地区。“土楼王”承启楼位于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,与南靖县梅林镇一山之隔。之所以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圆土楼,是因为她出现在了1986年中国民居系列邮票上。从明末崇祯年间奠基,至清康熙年间竣工,承启楼建造历时半个世纪。楼内有水井、浴室、厕所、磨房等设施,建筑面积超过5,000平方米,整个大家族住在一起,宛若一座小型城市。

承启楼直径73米,走廊周长229.34米。全楼为“三圈一核心”结构:外圈4层,高16.4米,每层设72个房间;中圈二层,每层设40个房间;内圈单层,设32个房间;核心为祖堂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,3座大门,2口水井,地5,376平方米,现住60余户、400余人。和别的土楼一样,该楼一楼是厨房和餐厅,二楼是谷仓,三四层住人,由于不是单元式,每户上下楼都需要借助四座均匀分的公共楼梯。

如此大型的土楼要确保安全,结构施工必须匠心独运。当年的工匠们在夯筑墙体时放入了一些竹片、杉木条等(相当于现在的钢筋和水泥),同时增加了与外墙垂直方向的实心墙(相当于现在的横向剪力墙),使承启楼有了类似于现代框架剪力墙的结构,坚固耐久。

土楼的形成缘由

客家土楼和围屋源于汉末的坞堡。东汉末年战乱频仍,强宗豪族据险守隘,所谓“豪右屯聚,起坞壁缮甲兵”,是百姓乱世中求生存的自然选择。至五胡乱华,情况更为恶化,“永嘉之乱,百姓流亡,所在屯聚”,坞堡壁垒遍于北方地区,没有南下的中原百姓纷纷依托坞堡自守。

坞堡是具备防御功能的城堡式建筑。《资治通鉴》胡三省曰:“城之小者曰坞。天下兵争,聚众筑坞以自守。”虽然没有实物遗存,但是根据记载可知坞堡高墙厚壁,有的还设有敌楼,俨然小城堡。其建筑规模宏大,堡内可容几百户、数千人,以一个主要宗族为基础,吸收附近乡亲加入,生死与共。如果要找个直观形象参照,应与如今赣南围屋相似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把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带到了南方,其中唯有客家坚持宗族聚居始终营建围屋建筑,这两个特点成就了客家民系的基本要素。

尽管众说纷纭,土楼的形成不外乎下列原因:

一是宗法社会聚族而居的需要,同姓同宗,同财共居。土楼内最重要的位置设立祖屋祠堂,维系宗法亲情,区分尊卑长幼。所有的土楼都是完全内向的,个人归属于血亲家族,这是数千年的传统,同姓土楼显然比同姓村落更具有凝聚力。土楼内客家很少与楼外他族融合,得以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特点。

二是安全防御的需要。在冷兵器时代,土楼厚重结实的夯土墙可以抵挡小规模的军事侵略。客家先人在中原目睹游牧铁骑的骁勇野蛮,在南逃的恐惧中始终迷信坞堡这一防御工具。

三是就地取材的经济性需求。其实这算不上理由,哪里的民居都是如此。

在方土楼之外衍生出圆土楼则是出于平均主义理想。历史上的多次改革和革命,均追求着“耕者有其田”的平均主义理想,可惜始终是全社会苍头布衣的梦想。但是对于聚族而居、宗族公共利益优先的客家来说,追求小范围的平均主义成为可能。圆土楼的房间大小一样,没有主次关,家家均等,平均主义色彩浓厚。当然圆形更有防御优点,既无明显弱点,也无射击死角。

客家建筑是光辉灿烂的民居建筑的一个缩影,也是文化融合和民族融合的出产物,但在使用功能上,土楼、围屋与长城一样,意味着消极的回避和退守,再没有了绝漠出击的壮举。长城里面围着的是世上人口密度最高、人均拥有资源最贫瘠的土地;土楼里住着的是与世无争、安于现状的客家。三十年高歌猛进,改革开放富起来,国富没有问题,民强尚存疑虑,似乎还缺少点什么。不做肥大的绵羊,就要走出土楼围屋,民族应该更刚强!